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姓倪的好听的名字知乎,以及姓倪的名字大全参考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详情介绍:
章姓易经起名,章姓男女宝宝吉祥名字
名字虽然只是一个人的称呼,但它却与人的一生都紧密联系。一个好的名字不仅能做到反映人的气质性格,同时也能给别人留下好印象,而一个糟糕的名字则很可能让孩子成为周围人嘲笑的对象。
章姓易经起名,章姓男女宝宝吉祥名字
章姓起源:
有关章姓的源流和得姓始祖, 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种:
1、源出姜姓说。
出自姜姓,据《姓氏辨证》、《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及《古今姓氏书辨证》等所载。
2、源出任姓说。
出自任姓,为黄帝赐封的十二个基本姓氏之一。
据《元史·孝友传》所载,章卿孙,本姓刘,幼为章姓养子,遂姓章。
易经起名男宝宝章姓名字大全
章力文 章中耀 章力俨 章元怀 章益铭 章智博 章焱杰 章智强
章元钟 章力沣 章文耀 章力岩 章轶森 章焱超 章轶翔 章焱哲
章文怀 章天耀 章文罗 章毕恺 章焱博 章轶杰 章雁雄 章皓云
章毕玮 章文缤 章宸箫 章峰鸣 章皓哲 章凯强 章皓博 章景深
章格瑞 章宸毓 章格志 章宸宾 章景超 章盛鑫 章景云 章盛翔
章宸豪 章恒志 章桓宾 章恒瑞 章盛博 章景哲 章铭罡 章盛强
章恒华 章桓瑞 章家铭 章桓玮 章铭轩 章盛凯 章玮恩 章铭宸
章家玮 章峻铭 章峰逸 章峻箫 章志刚 章铭朗 章志轩 章嘉峻
章峻豪 章家豪 章峻辉 章家齐 章嘉伦 章志航 章嘉洋 章志珂
章家福 章峰纬 章益德 章智杰 章闽峰 章舞洋 章闽珈 章舞轩
易经起名女宝宝章姓名字大全
章丁月 章毓珊 章丁尹 章毓珍 章馨文 章琼洁 章馨月 章琼颖
章毓晏 章瑜桐 章毓娟 章萤珍 章琼玉 章馨玉 章荠霏 章馨冉
章萤珏 章嫣芸 章萤珊 章嫣玲 章馨卉 章荠嫒 章馨诺 章罂文
章菀珍 章瑞娟 章菀芸 章瑞玲 章罂诺 章馨燕 章罂嫒 章馨蓉
章瑞芸 章菀玲 章瑞珊 章菀娟 章馨梦 章罂霏 章馨嫒 章宝凝
章箐珊 章瑞奚 章箐倪 章瑞芳 章艺丹 章莺月 章艺文 章莺文
章萁纭 章萍珊 章萁玲 章萍珏 章露文 章俪文 章菀茹 章菲燕
章宁珏 章凤娟 章宁娟 章凤珍 章菀云 章毓茜 章菲婷 章芯然
章凤奚 章宁珊 章菲玲 章碧娟 章雅娟 章菀童 章雅玲 章会玲
章碧芸 章菲桐 章菁容 章菲珏 章会雯 章倩倩 章雯雯 章倩玲
历史名人:
1、章邯:(?―公元前205年),秦朝著名将领,上将军。秦二世时任少府,为秦朝的军事支柱,秦王朝最后一员大将。
2、章要儿:(506年—570年),散骑常侍章景明之女,陈武帝陈霸先的皇后。永定元年(557年),被立为皇后。永定三年(559年),陈武帝去世,章要儿立陈武帝侄子临川王陈蒨为帝,是为陈文帝。她被尊为皇太后。
3、章昭达:出身于官宦世家。性倜傥,轻财尚气。少时与陈蒨交好,侯景之乱时,章昭达曾率领招募起来的乡民援救台城。后追随陈蒨诛王僧辩、退杜泰、讨杜龛,因功任明威将军、定州刺史。
4、章得象:(978~1048年),字希言,建宁军浦城(今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人。北宋著名政治家、诗人。
5、章溢:(1314年―1369年),字三益,汉族,龙泉(今浙江省龙泉市)人,号匡山居士,道教人士,别号损斋,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与刘基、宋濂、叶琛并称为“浙东四先生”。
婺源十大姓氏,有你吗?
姓者
统其祖考之所自出
氏者
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姓氏者
标示家族血缘之符号也
……
婺源姓氏
WUYUANXINGMING
姓氏,是家族血缘关系的标注和符号,每个姓氏都有独特的起源与发展,都是祖先给我们留下的印记,都经历了沧海桑田。在婺源这块美丽的土地上,姓氏文化更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它形成、发展、到演变,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深入到每个人的心中。而在婺源,你知道哪些姓氏人数最多吗?姓氏分布又如何吗?
婺源,春秋战国时期为“吴楚分源”之地,历史久远。 婺源地域,早先在此劳垦生息的土著先民,是剽悍尚武的“山越”人。战国初年,吴国被越国灭后,吴王夫差的长子吴鸿流放来此,成为最早定居婺源的外来居民。延至隋朝,方有詹氏一姓迁入。进入唐代,中原发生两次大的战争,即中唐的“安史之乱”和唐末的黄巢起义。战争一起,造成无数难民外迁避乱,在此期间,先后有洪、郎、程、汪、王、胡、江、方、戴、曹、吴、叶、朱、俞、张、陈、金、单、项、潘等姓迁居婺源;紧接着在五代十国时期,又有游、黄、刘、许、周等姓迁入。到了宋代,由于“靖康之变”,陆续有李、查、孙、余、马、冯、毕、呂、齐、杜、何、郑、赵、施、祝、顾、夏、倪、梅、韩、董、裘、臧、滕等姓迁入定居。上述氏族在迁移过程中,大多沿途于他地作过停留暂居,直至最后才选取婺源为归宿地。
大批中原士族南迁婺源后,改变了当地原本单一的山越人口结构,实现汉、越同化融合且反客为主,形成新质的婺源居民。千百年来,婺源人以其固有的吃苦耐劳和坚韧不拔的品格,顽强地在这片古“吴楚分源”绿野上发展着、壮大着,终致“文公阙里”婺源,成为“海内灵奥名区”!
婺源十大姓氏
以下数据均为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统计 程氏
No.1
我县程姓共有29904人,占我县总人口的9.49%。也就是说每11个人里面,就有一个人姓程,是婺源第一大姓。程姓人口集中分布的地域有中云镇龙山村;秋口镇渔潭村、官桥村;紫阳镇高砂村、湖林村;溪头乡上溪村、下溪村。
程氏,《元和姓纂》记载,为“颛顼重黎之后,程伯休父其后也”。
程氏首由北逾江而南者,为东汉末荡寇将军程普。程普之后有曰程元谭者,东晋大兴三年(320)假节(代理)新安郡(徽州、歙州前身)太守,有善政,得民望,晋明帝“诏赐田宅于歙县之黄(篁)墩,子孙遂以为桑梓”,故被徽州程氏后人尊为新安始迁祖。程元谭传十三世为程灵洗;程灵洗再传至其十四世孙程湘,始迁居婺源。
《婺源县志》记载:婺源程氏始迁祖“程湘,英敏毅勇。乾符五年(878)黄巢乱后,贼寇毕鹞、陈儒等蜂拥起兵,所在杀掠势甚猖獗,民无宁处。湘受歙州岩(牙)将,与兄都督沄、弟淘同守休宁(县)之东密岩,拒贼合战,斩首无数,兵声大振,黟山、容山等岩皆望风降伏。杨行密为宁国节度留后,奏湘、沄剿贼勋劳,升检校工部尚书”。后因领兵镇守婺源,遂家焉。
婺源程氏,历史上出有进士24人、七品以上文武官员87人,又有学者95人著书233部。著名人物如:南宋庐陵录事参军程洵,为“新安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元代徽州路教授程复心所著《孔子论语年谱》《孟子年谱》,明代袁州知府程汝继所著《周易宗义》,存目于《四库全书》;礼部员外郎程思温,以清慎著,《明史》有载;现代中医学家程门雪,事略载入《辞海》;中国现代会展业巨星程振钧,1929年总揽操作首届“西湖博览会”。
汪姓
No.2
我县共有27423汪姓人口,占全县总人的8.71%,约12个人里就有一个姓汪的人,仅次于程姓。汪姓人口主要分布在珍珠山乡黄砂村、江湾镇大畈村、大鄣山乡车田村、太白镇曹门村。
汪氏,《磻溪汪氏宗谱》记载:为周文王姬姓后裔。自周公旦之子伯禽封于鲁建立鲁国,传至鲁成公黑肱次子出生时,有纹在手,左手掌为水(纹),右手掌为王(纹),合成“汪”字,遂名“姬汪”。至其孙姬诵,始以祖父之名改姓为“汪”。
汪氏自肇姓传至龙骧将军汪文和,汉建安二年(197)授为会稽令,后又以会稽令督新都郡。汪文和传五世有曰汪道献者,晋元康间(291~299)授歙县令,遂家于歙县,故被后人尊为迁新安(歙州、徽州前身)始祖。汪道献再传八世为汪华,唐高祖李渊授为歙州刺史,并封其为“越国公”。汪华传至其十三世孙汪道安,始由歙县迁居婺源。
史乘记载:婺源汪氏始祖汪道安,唐大中十二年(858)歙州刺史奏补为衙前兵马指挥使,差遣领兵镇守婺源。其先驻来安(江湾镇头),次移清华,又扎弦高蚺城,以功升衙前都虞侯护卫大将军。后战事稍平,遂携家迁居婺南大田(太白曹门)。
婺源汪氏,历史上出有进士94人、七品以上文武官员165人,又有儒者104人著书279部。著名人物如:端明殿学士汪藻、参知政事汪澈和礼部尚书汪泽民,列传《宋史》与《元史》。明代福建按察副使汪进(官至陕西左布政使),曾率军驱逐暹罗(今泰国)进犯兵舰于国境外;广东提刑按察使汪鋐(官至吏部尚书兼兵部尚书),创“师夷长技以驭夷狄”,将入侵广东的“佛朗机”(今葡萄牙)侵略者打得狼狈溃逃。都察院御史汪奎、右副都御史汪舜民、户部左侍郎汪元锡、尚宝卿汪文辉、兵部尚书汪应蛟《明史》列传。清代学者汪绂,事略载入《清史稿》;工部主事汪立名,所撰《白香山年谱》《白香山诗集》,列入《四库全书》。
王姓
No.3
我县共有19576王姓人口,占全县总人的6.22%,是我县第三大姓。王姓人口集中的地域为中云镇中云村、紫阳镇湖林村、段莘乡金坑村。 王氏,出自周灵王太子晋。晋数以直谏,被废为庶人。其子宗敬为司徒,时人号曰“王家”,因此以“王”为氏。 《新安名族志》记载:东汉时,有隐士王烈,世居山西祁县君子乡。下传迄唐,有名王贞者为河南推官,遂家河南。其五世孙王仲舒,官江南西道观察使兼御史中丞,因而“从宦江南,家于宣州船莲塘”;长庆三年(823)王仲舒卒,赠左散骑常侍,谥“文靖”。王仲舒生有初、哲、贞、弘、泰、復、洄七子。乾符五年(878),为避黄巢兵乱,王仲舒的夫人李氏携七子逃移,徙居于歙县黄(篁)墩,王氏由此迁入徽州。广明元年(880),黄巢北上复渡淮后,该王氏或还或迁。其中王哲子大中大夫王希翿(一名云)迁居婺源中云,王贞子门下省侍中王希翰(一名瑜)迁居婺源弦高镇(今蚺城),王弘子仓曹参军王希翔迁居婺源武口,分别成为婺源“云川王氏”、“双杉王氏”、“武口王氏”派的肇基祖。 宋至清,婺源王氏出有进士38人、七品以上文武官员84人,又有儒者94人著书310多部。著名人物如:南宋中奉大夫王炎,著作《双溪类稿》列入《四库全书》;元代太医王国瑞,医著《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属《四库》珍本;现代茶学家、茶叶生化专家王泽农,有当代“茶圣”之称。
胡姓
No.4
我县胡姓人口为15225人,占全县总人口的4.83%,是我县的第四大姓。胡姓人口集中分布的地域有清华镇清华村、太白镇玉坦村、紫阳镇考水村。
婺源胡氏,分为常侍胡、明经胡两大宗派。
(一)常侍胡氏。出自妫姓,是舜王的后代。《元和姓纂》记载:西周初,帝舜裔孙妫满有胡考之寿,故谥号“胡公”。《清华胡氏统谱》亦曰:“胡氏实自胡公满始,以谥为氏。”
胡氏传至六十三世胡曈,仕唐为宣歙府尹,家居歙县黄(篁)墩,“有子七,曰康、宁、仁、宅、惠、珍、学。后经黄巢之乱,诸子多迁河南、河北,惟珍公迁婺源之考水,学公迁婺源之清华”。《清华东园胡氏勋贤总谱》记载:清华常侍胡始迁祖胡学,官至散骑常侍,诏赐新安郡开国男。文德元年(888)致仕,由歙县黄墩徙居婺源古邑治清华。
(二)明经胡氏。本姓李,为李唐帝室之胄。《考川明经胡氏宗谱》记载:唐天祐元年(904),朱温构乱,皇(昭宗李晔)子流亡,赖宦游长安之婺源人胡三公(胡珍长子,名清。官金紫光禄大夫)庇匿以归家乡考水,义养为子,改“李”姓“胡”取名昌翼。由于胡昌翼倡明经学,故人号“明经翁”。其后子孙世以经学传家,署其族曰“明经胡氏”。
婺源胡氏,历史上出有进士42人、七品以上文武官员36人,又有文士54人著书129部。著名人物如:宋绍圣四年(1097)进士胡伸,与端明殿学士汪藻有“胡伸汪藻,江南二宝”之云;名儒胡方平著《易学启蒙通释》、胡次焱著《梅岩文集》,均收入《四库全书》;元初学者胡一桂、“文通”胡炳文,《元史》列传。徙居外地之后裔,闻名者有清代制墨名家胡开文(胡天柱)、红顶大贾胡雪岩(胡光墉)和现代著名学者胡适等。
俞姓
No.5
我县共有俞姓人口14923人,占全县总人的4.74%,是我县第五大姓。俞姓人口集中分布的地域有江湾镇汪口村;思口镇长滩村、思溪村、西冲村;秋口镇渔潭村。
俞氏,起源于上古医药世家。《周礼疏》云:黄帝时,臣有医官俞跗,是为俞姓之始。
俞氏望出河间郡。《西冲俞氏宗谱》记载:晋怀帝时(307~312),河间郡俞氏世裔俞纵,仕晋为征西大将军,从元帝渡江而南。苏峻作乱时,他分守泾县兰石,力战而死,朝廷嘉之,敕封“忠烈昭惠侯”,立庙祀于宣州。俞纵之后,至唐乾符六年(879)黄巢破宣州,以御史致仕在家的俞沅与子俞植,挈家避乱于歙县篁墩,是为歙州俞氏始迁祖。广明元年(880),“(黄)巢入长安,寇氛稍息”,俞植季子俞昌“承父命卜迁,与表弟子紫阳(朱熹)之祖朱瓌同在天祐三年(906)徙婺源”,迎父就养居家于长田源口,成为婺源俞氏始祖。
历史上,开派一十有八的婺源俞氏,出有进士14人、七品以上文武官员68人,又有文士43人著书87部;其中宋末学正俞皋,所著《春秋集传释义》被收入《四库全书》。
吴姓
No.6
我县吴姓人口为14454人,占全县总人口的4.59%,是我县的第六大姓。吴姓人口集中分布的地域有赋春镇赋春村;江湾镇古蜀地村;大鄣山乡车田村、白石源村。
吴氏,发端于姬姓。《史记》云:周部族太王古公亶父长子太伯(一作“泰伯”),尝于江南建立勾吴国(后改国号“吴”)。战国初年(前473年),吴国被越国所灭,其王族支庶子孙便以原国名为姓,遂成“吴”氏。
吴姓是侨居婺源最早的姓氏。《江南通志》记云:“昔勾践灭吴,流夫差二子,其长子鸿死此,因葬焉。”然散居徽州(含婺源)的吴氏,与夫差之子吴鸿无多大关系,皆奉长沙王吴芮之后、左台监察御史吴少微为大宗之祖。
婺源吴氏来源,至少出自以下三派。(1)婺北莒莙山吴氏,迁自休宁县石舌山吴里左台派,始祖是吴少微六世孙吴暄,迁莒莙山为唐长庆三年(823)。另一说有名吴圣者,于宋建隆二年(961)由歙县篁墩迁居莒莙山。(2)婺北鸿源吴氏,迁自休宁县金竺派,始祖是吴少微十四世孙吴仁甦。婺北环溪(休宁花桥)吴氏,亦迁自休宁金竺派,由吴少微十四世孙吴仁翰之孙吴允昇始迁。(3)婺南梅溪吴氏,迁自歙县富饶派,始祖为吴少微十七世孙吴琳。
宋至清,婺源吴氏出有进士11人、七品以上文武官员29人,另有文士42人著书94部。著名人物如:南宋吴滋善治墨,宋孝宗赵昚特“犒赏”他缗钱两万;晚清实业家吴懋鼎,为“天津四大买办”之一。
江姓
No.7
我县共有江姓人口14282人,占全县总人的4.53%,是我县第七大姓。江姓人口集中分布的地域有江湾镇江湾村、占坑村、晓起村;紫阳镇梅林村;大鄣山乡白石源村。
婺源江氏,分为济阳江氏、萧江氏两大宗派。
(一)济阳江氏。出自嬴姓,为颛顼玄孙伯益之后。《通志·氏族略》记载:伯益佐舜有功,舜封为虞,赐姓“嬴”。其季子元仲袭父爵位,授封于江,后人遂以国为姓,改嬴为“江”氏。
江氏自肇姓传至汉代江革,以至孝纯笃闻天下,故世居济阳的江氏,尊他为济阳江氏一世祖。江革下传至江尚质仕唐为镇南将军,因避黄巢兵乱,光启三年(887)由河南江家宅迁隐歙县篁墩。后再由江尚质长子江洪与弟江球、江巩,于天复三年(903)复徙婺源谢坑江村(段莘江村),成为济阳江氏迁婺始祖。
(二)萧江氏。出自子姓,是周朝宋国始祖微子启的后裔,后子孙以国名改子姓为“萧”氏。西汉初,萧氏族中出有相国萧何。萧何之后传至南北朝时,萧衍建立梁朝,萧江支派是武帝萧衍长子、即昭明太子萧统之后嗣。到了唐代,萧瑀、萧嵩、萧华、萧复、萧俛、萧寘、萧仿、萧遘相继出任宰相,史称萧氏“八叶宰相”。光启三年(887),萧遘死于“朱玫之难”,其仲子萧祯时为江南节度使,因父蒙难而隐居歙县篁墩,“念先世从北渡江而来,遂易萧姓以为江氏”。自萧祯“指江易姓”后,江祯即为萧江氏一世祖。天复二年(902),江祯长子江董由篁墩迁婺东大畈水路,是为婺源萧江氏始祖。
历史上,婺源江氏出有进士23人、七品以上文武官员55人,另有儒者54人著书185部。著名人物如:明代名宦江一麟,《明史》列传;清代经学家、音韵学家江永,开徽派经学研究风气,事略载入《清史稿》和《辞海》。
张姓
No.8
我县张姓人口为11494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65%,是我县的第八大姓。张姓人口集中分布的地域有赋春镇甲路村、游汀村;镇头镇张村;许村镇曹村。
张氏,出自姬姓,是皇帝的直系后裔。《元和姓纂》记载:“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主祀孤星,观孤星创制弓矢。弓正亦称‘弓长’,故以官名二字合一,遂成‘张’氏”。
张挥之后,传至西汉留侯张良为远祖。张良之子不疑,九传至曹魏泰山太守张岱,自河内徙清河,为清河张氏始迁祖。张岱再八传至唐相懿国公张文瓘,始迁吴江。张文瓘又九传至张保望,唐乾符四年(877)为避黄巢之乱,携家避地歙县黄(篁)墩。居未久兵定,张保望第三子张彻,于广明元年(880)自黄墩转迁婺源甲道(甲路),是为婺源张氏之始居者。
婺源张氏,历史上出有进士17人、七品以上文武官员38人,另有文士24人著书95部。著名人物如:甲道张氏延辅公支裔张潜,北宋绍圣年间(1094~1098)与子张磐、张甲首创“胆水浸铜法”,成为“世界冶炼技术上一项重大发明”。
詹姓
No.9
我县詹姓人口为10493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33%,是我县的第九大姓。詹姓人口集中分布的地域有浙源乡岭脚村、虹关村、庐坑村;段莘乡庆源村;大鄣山乡水岚村。
詹氏,出自姬姓。《姓苑》云:詹氏始于周宣王姬静支子,赐姓曰“詹”,封为詹侯。其后子孙遂以封邑“詹”为氏。
自周宣王支子姬文封为詹侯,传显、英、礼三代,其后子孙皆奉詹礼为一世祖。再下传至东郡太守詹康邦,于东晋大兴元年(318)率弟成邦、敬邦由南阳渡江,散居江左。直到传至四十四世詹敬,因仕晋任新安别驾且安家于歙(县)之黄(篁)墩,是为詹氏寓居新安(歙州、徽州前身)之始。詹敬之后,其曾孙东阳郡赞治詹初,于隋大业二年(606)落籍婺源庐源(今庐坑),成为婺源詹氏开山祖。
婺源詹氏,历史上出有进士8人、七品以上文武官员31人,另有儒者52人著书135部。著名人物如:元末明初中书舍人詹希源,创制机械计时器“五轮沙漏”,时人评曰:“人以为古未尝闻”;詹同、詹徽“父子尚书”,《明史》列传;近代铁路工程专家詹天佑,1905~1909年主持修筑了我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周恩来赞誉他是“中国人的光荣”!
洪姓
No10
我县洪姓人口为10424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31%,是我县的第十大姓。洪姓人口集中分布的地域有大鄣山乡古坦村、车田村;江湾镇洪坦村;清华镇里村、洪村。
婺源洪氏,分为敦煌郡洪氏、毗陵郡洪氏两大宗派。
(一)敦煌郡洪氏,为炎帝之后。《元和姓纂》记载:“洪,共工氏之后。本姓共,后推本水德之绪,加水于左。”
《洪氏宗谱》云:东汉时,有名共勋者,生子普,世居敦煌。共普灵帝时为从官,以上世水德,因加水于左才而为洪,徙青州。洪普传四世,由洪宗祥迁彭城。七世洪济,转迁下邳。八世洪元之,为晋泗州盱眙令,遂家于盱眙。至二十五世洪昺,受业于歙州刺史陆傪,因从师宦游,家于歙县。再传至二十七世长史洪延寿,于唐大中间(847~859)始迁居婺源黄荆墩(今大鄣山乡车田)。
(二)毗陵郡洪氏,是春秋时卫国大夫弘演的后代,唐初为避高宗太子李弘之讳,由“弘”改姓而来。
《梅溪洪氏支谱》云:“春秋之世,演公仕卫为大夫,以忠尽著,始姓弘氏,徙居毗陵。下逮察公仕唐为监察御史,避帝讳改氏曰洪。”洪察之子洪子舆,唐开耀元年(681)擢进士,宦居青州北海县。至洪子舆之子天宝六年(747)进士、宣歙观察使洪经纶,始游宦留居歙州,初寓休宁县黄石,复与子洪全游婺源官源(今段莘乡官坑)居之,成为歙(徽)州毗陵郡洪氏始祖。
历史上,婺源洪氏出有进士3人、七品以上文武官员18人,另有儒者16人著书46部。后裔名声于世颇著者,有宋代徽猷阁直学士洪皓、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洪适、钱币学家洪遵、端明殿学士洪迈和《明史》列传的温州知府洪垣,以及清代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