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崔女宝宝名字 崔姓男宝宝名字

2024-05-09 23:22:57
八字起名网 > 八字起名 > 姓崔女宝宝名字 崔姓男宝宝名字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姓崔女宝宝名字,以及崔姓男宝宝名字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详情介绍:

4月风和煦,简单大气的女宝宝名字

一个人的气质,是经历时光以及岁月慢慢沉淀的,女宝宝具有大气的气质,能够带给人一种端庄大方的闺秀女子风范。而如何培养气质呢?可以为新出生的女宝宝起一个大气的名字,潜移默化的改变女孩子的性格。名字本身便是供人以称呼和叫唤的,一个简单大气的名字可以给他人印象加分,因此赋予女宝宝这样一个名字是非常不错的。如下是简单大气的女宝宝名字大全分享,希望对大家有用。

柳烟

点评:柳烟之名,是取自《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中诗文“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此名给人的感觉便是如同置身于江南烟雨中那般的诗意婉约,做女孩名字很有诗情画意之感也。其中柳之一字,展现了女孩的风姿卓越,有柳树一般的婉约柔美之姿,很是唯美。

倾成

诗词出处:"哲夫成城,哲妇倾城。"——《诗经 瞻卬》

点评:“倾成”选自诗经,意思是有智慧才干的男子能够治国安邦,有才华的女子美貌倾城。“倾成”适合作为女孩名字,可以理解为付出足够的努力,就能获得成功,寓意宝宝才华横溢、内外兼修、志向高远、心想事成。

瑾华

灵感来源:"仲华遇主年犹少,公瑾论兵位已酬。"——《全唐诗 送崔使君赴寿州(一作刘长卿诗)》

解析:“瑾华”选自唐诗,其中含有两位著名将军的名字,分别是邓禹和周瑜,诗人写这两位历史名将是对友人的才略的肯定,表现出不同凡响的智慧与魄力。觉得“瑾华”是一个充满智慧的女孩名字,寓意宝宝怀瑾握瑜、德才兼备。

馨宁

出处:"芝兰玉树宁馨儿。"——《全宋词 浣溪沙(示孟氏女)》

名字分析:“宁馨儿”在句中的意思是这样的孩子,用来赞美孩子。“馨宁”选自于句中,不直接借用典故,一方面包含了“宁馨儿”的意蕴,形容孩子优秀出色,是家人的骄傲;一方面寓意孩子甜美可人,具有高雅的气质和高尚的品德。

雨昕

解释:“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雨字入名,本身带有文艺优雅的气质,入名则表示女孩如雨水般温婉秀丽,心思干净剔透,品质高洁不凡。昕字指光明,入名自带有高贵之感,搭配雨字组成女孩的名字,突出女孩容貌艳丽怡人,性格暖如春阳,意境唯美,文艺气质浓厚。

娅宁

释意:娅字本意为关系称呼,引申为谦虚大度之意,提取嵌入到女宝宝的名字中,给人以知书达理、各自相敬之印象。宁字指安宁祥和,静女若姝为宁,福宁安康,是为祥瑞,这是一个吉利的起名用字。娅宁一名,蕴含有宁静以致远的境界,是一个美愿与境界并存之美名。

诗冉

古诗词中有:"诗翁独倚,十二玉阑干,露蒙蒙,云冉冉,千嶂琉璃浅。"——《全宋词 蓦山溪(上元词)》

注释:“诗冉”选自于句中,适合作为女孩名字,赋予了孩子儒雅温柔的气质。“诗”字用作人名,寓意文雅、有才学;“冉”字用作人名,指温柔、温和。起名“诗冉”代表孩子知书达理、温文尔雅。

怡然

点评:“怡”含有“忄”字根,为属虎女孩取名宜用字,代表不愁吃穿,用之女孩名字,寓指欢愉、愉悦之义,说明女孩能够一生幸福美满,快乐安然。而“然”寓意着悠然恬淡,此字带有“犬”字根,属虎人的宜用字,代表有着良好的贵人缘,故此名是个带福气吉祥好运的名字。

韵柯

诗词:"想开元旧谱,柯亭遗韵,尽传胸臆。"——《全宋词 月下笛(越调)》

释意:这两句体现了词人对于乐曲的热爱。“韵柯”选自于句中,可以理解为美好的韵律传到心底。“韵柯”适合作为女孩名字,充满艺术气质,寓意孩子多才多艺、美丽高雅,具有大家闺秀气质。

舒英

出自:"此外后生桃李,未舒英吐馥。"——《全宋词 好事近》

意思:“舒英”选自于句中,意为后生成长开花,寓意弟子考取功名。“舒英”适合作为女孩起名,一方面寓意孩子出落得亭亭玉立;一方面寓意孩子才华横溢,在学业上能收获不错的结果。给孩子起名“舒英”,能赋予她英姿飒爽的气质,寓意孩子光彩夺目、才能出众。

宛迎

诗词出处:"逢迎宛似平生旧。"——《全宋词 题醉袖》

点评:“宛迎”在句中可以理解为温柔婉约,体贴别人的心意。这一句写出了好的态度会让人有一见如故的感觉,体现了与人相处的艺术。“宛迎”作为女孩起名非常合适,寓意着孩子气质娴雅、温柔贞静,事事为人考虑,善于倾听,情商非常高,为人很好相处,也非常容易遇到贵人,在事业上会有不错的发展。

关注首页底部菜单栏,了解更多起名常见问题

1,起名应该避免偏僻字吗?

2,易经和八字起名是什么关系?

3,可以出生前起名吗?

4,凑笔画数起名对不对?

5,阴阳和五行的关系是怎样的?

......

鹤山一百十六姓之姓氏沿流考

本文曾载1978年出版《香港鹤山同乡会会刊》。内文原出《鹤山县志》,乃邑贤宋森先生所编撰。

宋《郑樵氏族略》云: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有氏,贱者有名无氏,故姓可呼为氏,氏不可呼为姓。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别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也,历代相传,未之或改。即今中国之社会,尤是家族主义之社会,而非现代世界民族主义之社会也。若沿氏溯姓,虽以林宝之贤,其作元和姓纂,亦不知自姓之所由来。今鹤山土客闬闳相望,和好无猜,故氏族至繁,而辟地自别,兹胪列之,俾有所考。 (序以字之划数多少分别先后)

丁氏:系出齐太公子,溢丁公, 其后子孙因以丁为姓。唐宋以前,多著望于大江之北,及宋南渡,其族有播迁于东粤者。鹤山之丁氏,皆开县后始至,今住鹤城,仅存数人。

文氏:系出周文王支孙之后,以溢为姓。晋东渡时,有文林扈从江左,子孙繁衍,遂为江西吉水、泰和、庐陵诸县右族。南宋亡,文天祥子孙播迁于粤川,遂成著姓。鹤山文边之始祖,乃自惠州迁来,初与陈、洪、李、麦、丁、黎等姓同居,今芸蓼、东山、大圆嘴之文姓,皆自文边分支。霞洞、靖村、沙芬、塘枧、塘湖之文姓,多由新会井根而来,其远祖亦复相同者也。

王氏:最先为京兆河南之王,厥分三系:其出自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者为姬姓一系之王。出自北海陈留者舜之后,为妫姓一系之王。出自汲郡者王子比干之后,为子姓一系之王。大抵子孙多以王者之后,号曰王氏。《广韵》所载有二十一望,太原琅琊最著,后有南迁江浙,辗转而弥漫于闽、粤等省。宋时有王宠者,居新会西门炼丹井,其长子暖,迁鹤山龙井村,分支维墩,次子仁,迁鹤山禾谷岭,仁子静庵徙钱塘,由是子孙蕃衍,分居棠都、观音座、竹朗等处,若竹叶水瓮缸窑之王氏,则来自东江,姓同而族不同也。

方氏:方雷氏为神农世孙榆冈之子,佐黄帝征蚩尤有功,封于方,因以为氏。周宣王子孙食邑于洛,后世由河南光州固始分徙于莆田。宋徽宗时有方惟深任兴化军助教,其裔孙道隆,元初为广州路总管,定居南海丹桂,道隆生六子,其四子雷壮,任新会主簿,遂家于今之坡山。若酒楼坪之方氏,雍、乾间来自惠州,属于六桂棠之一系也。

尤氏:系出沈氏,五代时王审知据闽,审沈同音,闽人姓沈者避沈音,去水为尤,其族自闽徙粤,今县属洛社、里村之尤氏,俱由南海迁来。

古氏:自周太王迁岐,称古公,其后因以为氏,世居岐梁间。唐元和中有古应云者任洪州通判,遂占籍洪州,是为江西之始迁祖。五代至古审出任窦州都监,有子六人,当五季时,中原扰攘,遂南迁岭表,第四子全望生缓,缓生成之,登宋进士,其裔孙都禄,于咸纯九年自南雄徙古冈河下,即于山畔诛茅结屋,号曰曹村坪。元至正间,迁大冈,合劳氏为村,名曰古劳。鹤山古氏,实自都禄始。今白水坑及高圳至古氏,皆此一系者也。

丘氏:系出齐太公,封于营丘,子孙以地为氏,先世居河南。炎宋末叶,有三五郎者,自豫省迁闽之宁化石壁乡居焉,其孙继龙迁上杭,继龙弟从龙迁河源,梦龙迁梅州,继龙之次惟福,又徙大埔,复有迁于英德。今县属龙眠冈,峡底村,横水,东坑尾,大东坑,月湾山,獭山肚,葛菜坑,靖村之丘氏,清雍、乾间始至,皆同出一系者也。

包氏:楚申包胥后,子孙徙居上党,辗转而播迁岭海,现居小官田、大坪之包氏,乃雍、乾间来自东江也。

石氏:系出春秋时卫大夫石之后,向为中原右族,后其子孙移殖岭海,今县属白米田及鹅尾嘴之石氏,皆由东江迁来。

白氏:炎帝臣有白阜,为黄帝通水脉,当为白姓之始。《姓氏源流•唐白居易自序家状》曰,出于楚太子建之子白公胜,鹤山白氏,今住小官田,则乾隆间自岭东而至者也。

田氏:系出妫姓,陈公子完奔齐,后称田氏。至田和而有齐国,战国时齐之公族最盛,至楚汉时三齐田氏尤盛,此中原之田氏。鹤山凤尾村及洗马潭之田姓皆其支庶也。

任氏:系出黄帝少子,受封于任,以国为姓。一云系出风姓。太昊后,南宋时有任完真登淳祐进士,官礼部郎中,由浙江钱塘大庆里入粤,始居冈州。子三人,长勉之,咸淳举人材为南雄司法参军州事;次守仁,咸淳举人材,官南安副使;三守义。守仁子文达咸淳举人,官广州教授,迁新会,本邑麦村、湖下、凤巢、大郡、旺宅、石路、江宰、乌石冈、马冈、瓦窑、白云地、沙洞、粉洞、白水坑、维墩等处之任姓,皆源出一系焉。

朱氏:系出高阳氏后,周封于邾,子孙去邑为朱氏。战国时,魏有勇士朱亥,以四百斤之椎击杀晋鄙。汉有鲁朱家,云舒朱邑,宛朱穆,皆中原世族,历传及宋。有朱文公父松,乃自安徽南迁而播族于岭表。今县属沙洞、磨耳凹、东坑、小官田、石寮、白米田、龙团堡茶凹诸村之朱氏,皆祖文公。

伍氏:系出芋姓,楚大夫伍参之后,世居湖、皖、江、浙间。其后子孙播迁粤中,今湖下新村及石水之云勇、坑头,沙水之北唐、茶田诸村伍氏,皆同出一脉也。

江氏:系出瀛氏伯益之后,封于江陵,子孙以国为姓。宋末,其子孙徙闽,后播迁粤之东江各属。今横水、东坑,及龙眼洞之江氏,皆来自花县。

李氏:始帝颛顼曾孙臬陶为理官,因姓理,裔孙理利贞逃难伊侯之圩,变姓李氏。(汤有容《李氏世家》序云,古理李字通,至周老子因生于李树下,始改理为李,后永仍之。)利贞十一世孙李老聃之后,一居陇西,一居赵郡。唐兴,又有功臣胡氏、徐氏、张氏、郭氏、董氏、杜氏皆赐国姓为李,此为李氏得姓之所自。有此各系,而南来岭表之祖,则溯始于唐之末年。至宋时有李源系出陇西,其裔孙有友闻兄弟四人,友闻则迁南雄珠玑巷,子子臬自南雄而徙禄洞,今禄洞乡及罗帏洞、水沙迳、朗坡、平顶、高圳、杉山、陈山坑、古琴、旺村等处之李姓,及维墩中堡李姓之一部,皆同此一房。若吴坑、坡山、丽水、良道坪、大坑坪、七星坑、倒挽塘、塔磨堂、李屋等之李氏,及维墩中截乡李氏之一部,皆奉李瑞麟为初迁始祖,亦同出李源之一系也。又宋有李西隅者,乃浙江金华县西隅里人,由赐进士任广东藩省之寄,迨宋季扰攘,不归浙而留居南海,子烨为新会主簿。烨生三子,长仁叟,迁顺德龙山;次义叟,任新会牛肚湾巡检,以世变弃官,徙居古劳大朗;三礼叟,徙大冈里。今惠福乡之大塘、大朗、龙田、粉洞、沙洞及龙口镇之尧溪、高坪、松岗、八座、逢贵、凤岗、金岗乡之蓼,石头、石水乡之沙芬等村李姓,皆义叟之裔。维墩新仁和李氏之一部,为大冈里所分支。又有李氏子周者,宋任太常寺寺丞,由南雄迁居陈山,今昆东乡之珍、小江李姓,皆来自陈山。而南靖乡之迳口,禾谷乡之北芬,鹤城镇之吉村李姓,自新会瓦冈来。分支黄村大官田、双桥。(莲村、闹洞由双桥分支)及宅梧镇之靖村、垒田、榴花坪,石水之塘枧、坑头、塘勾,沙水之竹边、茶田、洗马潭,平地岭东坑、石迳及址山乡火大朗,各村李氏皆与南迁各族同出一派,本源皆可远溯者也。又唐之末年,有宗室李孟,因避黄巢之乱,由长安迁汴梁,继迁福建宁化乡石壁乡,其裔孙转徙岭东循梅之间,所至皆蕃滋硕大,代有闻人。今县属南坑口、龙眠、横水、白水带、云乡、双石各村之李氏,同此一系。清初自岭东而来者也。

吕氏:系出共工氏从孙伯夷。唐虞时掌四岳,助禹治水,封为吕侯,太公吕尚,其后也。周封太公于齐,宗族蕃衍,及齐为田和所篡,迁于海滨。又有自齐奔秦,汉初吕青以令尹从高祖有功,封阳信侯世居河东,故吕氏以河东为望族。厥后分支派衍,及宋,吕文靖公裔孙,吕正献之仲子吕希续,以度支省副谪饶州,与第三子仲兴偕行,即侨居饶州槎平乡,元符二年,迁南雄沙水村,仲兴官刺史,致仕后,携幼子寅游广州,乐其凤土,就居城南,寅遗嘱曰:省会客地尚奢华,不若乡居为宜。次子世斌,择居冈州南门外,斌子良弼及孙允甫与子侄二十余人,以元末避兵燹,散居各乡。今县属第一、二区之吕氏,分乙逊、颖纯、善乐、斯明四大房,良弼初居苦草尾村,乙逊由蓼迁楼冲,其裔分居雁池坊、圆冈、聚龙坊、洛社、新社、竹树坡、,及南海等处。颖纯之裔,分居甫草堂、新江、松背、冈嘴头、维墩、赤坎、铁冈等处。乐善乃蓼山之子,允甫之孙也,由蓼随姑母梁吕氏徙小范。(今小范尚有梁公社)其裔则分居大路、东山、南合、芸蓼、中和坑。斯明后裔,则分居水东、大坑冈、大冈头、新仁和等处。又清康熙间,有吕子良者,自岭东来居小官田,今鲤鱼岩、松山下、分水凹、鹿子坑、甘村背、回龙里等村之吕姓,皆其裔也。

何氏:谱称上代居南直隶庐江府庐江县,后迁福建宁化,再迁武平,其后遂蕃衍于闽粤之间。及晋,有曲江进士何承裕之族,已著望于粤,是何姓在粤启族已旧,故大族极多,其郡望皆出庐江。南宋时有何天觉,自南雄徙居楼冲,其裔分住楼冲、越塘、坡山、芸蓼、沐河处。坑头,平岭之何氏,则系同而族不同,若横水、蕉坑、葛菜坑、马耳山、潮边坑、硕田、茅坪、旱冲、东成、月山排、鹿湖顶之何氏,康熙间先后自东江之永安等县而来,初到时多以植茶为业。

余氏:为秦由余之后,系出隗姓。《国语》云:潞洛泉余满皆隗姓也。历元有庐州余阙守安庆,元末,河南群盗起,保障江淮有功,陈有亮率师来攻,城陷自杀,溢忠宣,厥后其族愈益南来,渐次入粤。今宅梧之靖村、及塘湖、榴花坪、山背、址山、掩洞之余氏,是其后裔。至南田乡之芥子地、竹叶水、凤尾、小洞、粗石坑、蕉坑、横水、大坪、藕塘等处之余氏,则雍乾间先后自岭东移居于此,亦皆其胄胤也。

宋氏:系周武王风微子于宋,遂以国为氏。战国时,楚有宋玉,迄唐有宋之问、宋璟、宋有、宋郊、宋祁兄弟,其族分播中州。南宋时有宋复周者,自江西来任南雄保昌县令,其子肇雄广,侨禺保昌,后迁新会松朗,复迁婆陈,最后徙居今昆东乡之平冈。今霞洞、靖村、高圳、大凹之宋氏,皆分自平冈。而云乡、松塘之宋氏,虽来自归善(即今惠阳)而亦源出一系也。

吴氏: 自秦伯让国,逃奔荆蛮,为句吴长,后以国为姓,世居渤海,散处中州。宋有吴文震为绍定壬辰进士,官宣抚使,其子孙世居县属选田村(县属梧村、云独、塘湖、增边、葫芦嘴等村之吴氏皆选田分支)。又南宋时,有吴江宁者,因避乱,自南雄徙居今县属之吴坑,其子及孙,缘荒乱之余,流离各散,今水口村黄宝坑、大园嘴之吴氏,皆奉江宁为始迁祖。与南安、隔水、维墩、霞洞、官田、小洞等地之吴姓,亦皆祖秦伯,与中州同出一派,本源皆可远溯也。

杜氏:为帝尧裔孙刘累之后,至周为唐杜氏,成王灭唐,迁封杜伯,子孙世居杜城,为得姓之始。汉杜周以南阳豪族,徙茂陵,始居京兆,故杜氏称京兆郡,代有闻人,而唐代最多。明洪武二十四年,先有一支自江西来粤,分居于潮、惠之间,乾隆初年,复分县属之小官田居焉。

阮氏:系出臬陶之后,殷时,有受封于阮国者,子孙遂以国为姓。魏晋之世,尉氏之阮籍、阮咸、阮瞻、阮孚,俱当时名贤,其族辗转南来,居于岭峤。雍、乾间有阮赓元,由惠之永安(今紫金县)迁县属南洞之樟坑尾,植茶为业,其后日渐蕃衍,分支龙眼洞居焉。

扶氏:为汉廷尉扶嘉之后,向居蜀境,其后由蜀而流入岭峤。今县属维墩新仁和堡之扶氏,来自南海镇涌乡者也。

巫氏:古巫彭作医,为巫氏之始。一云以技为氏,商有巫咸、巫贤是也。或转为复姓,巫马以官为氏。春秋时,孔子弟子有巫马期,自后历传秦汉以迄唐、宋、元、明,由中原而流入粤海。今县属南洞及竹叶水巫氏,雍、乾间来自东江,盖有渊源可考也。

易氏:为太公之后,盖以地为姓,其衍族于中原者,历周秦以迄隋唐,继绳勿替。逮及南宋,有易彖为知录同知,淳熙甲辰,由雄州长沙里迁羊城石亭巷,其孙映为宣义郎,由石亭巷徙高明黄泥塘。映子曰长为宋九门提督,旋奉母刘氏徙今县属玉桥居焉。今玉桥、坡山、越塘、黄狮冈、古劳、霄乡、蛇头冈,及吴川等处之易姓,皆其裔也。

林氏:系出比干之后,《路史》云:殷比干之子避难长林之山,因以为氏。春秋时孔子弟子林放,即其裔也。秦汉以来,居族于河南光州,东晋永宁三年,林世荫守晋安,因家焉,晋安今闽侯也,是为入闽之始。历唐迄宋,衍为望族,南宋以后,遍布于粤之各县。今址山林氏,奉林松为始迁祖 ,松为林坚一百零八代孙,原属闽籍,因任粤海康知县,任满归经新会,遭乱,遂居岭梅,后迁址山,其裔今居址山、岭背、大官田、琼州、大岭、台山、棠坑各地。若掩洞、狗头冈、黄宝坑、菩提山、连冈之林氏,皆同此一系。连冈之始祖林英遂,则迁自新会石嘴沙冈乡,后分支渡头,历传至林德良,则分徙鹤山居焉。至白米田、殷洞、云乡、双石之林姓,乃雍、乾间由长宁(即今新丰)等处迁来,虽属客籍,亦与闽侯之林族同一渊源也。

周氏:系出姬姓,周平王少子烈,别封汝州,人谓之周家,因以为氏,自汉以来,代有达人,世为右族。至宋周敦颐为广东转运判官尝按部至潮州,其裔孙梅叟即占籍潮阳。今县属白米田、大东坑、陈山坑、小洞、云乡、彩虹岭、靖村、榴花坪之周族,则皆祖濂溪者也。

卓氏:系出楚大夫卓滑之后。东汉宛人卓茂,平帝时为密令,教化大行,光武征为太博,晋五胡之乱,中原望族,相率奔粤,其后转迁长乐(即今五华)、东莞各属。今县属甘村、白水带之卓氏,乃乾隆间始由东江来也。

冼氏:《姓氏寻源》云:南海番禺多冼氏,盖高凉著姓也。冼姓散布于粤东各属,皆发源于此。宋咸淳间,有冼历全来居今县属之紫莲坪。其子崖岭,徙平岭而启族。至明初,有壁台永清叔侄,则分居贵龙、大缘合等村。

胡氏:系出妫姓,舜裔胡公满之后,历传及宋,有海陵胡瑗由崇政殿校书郎出为湖州教授,设经义治事二斋,以造就生徒,学者称安定先生。南渡以后,其族日益南迁,而散布于岭峤。南宋时,有胡鲲为广南廉访使,由汴迁粤之顺德白藤,再传由白藤徙古琴,今湖下(分支蚬冈东山南合)、坡山(分支石头村大元嘴)、泊步(分支小冈)、文楼、维墩、陈山坑、蓼、高圳之胡,皆来自古琴。北芬之胡氏,乃康熙四十六年,始兴邹、李等姓同建村落。双石乡之胡氏,清初始自岭东而来,其源亦有可考也。

施氏:夏诸侯有施氏,国亡遂以国为姓。周有施之常,为孔子弟子,汉有施仇, 初从田王孙受易,后为博士,与诸儒杂论五经同异于石渠阁,仇授张禹,禹授彭宣,自是施家有张彭之学,故施族历著望于中州,厥后有南来而播族于粤东者。鹤山施氏,以施俊良为始祖,初居顺德之龙山,后迁竹朗,今高圳、里村之施姓,皆分自竹朗者也。

范氏:晋随会为大夫,食采于范,其后氏焉,其先出于唐虞时之刘累,故范氏与刘氏实同一祖。至随会以其族奔秦汉,后复迁晋,于是留秦者姓刘,归晋者为范。刘姓传自刘邦,遂崛起而建汉朝。范则在晋世为卿大夫,后虽灭于智伯,而支分派衍,日益蕃昌,其族人辗转南徙入粤。至潮阳范氏,远祖昌谷,已于晋时以郎官官于潮,遂家于潮而为潮州之古族。今县属万古新村、金钗坑、龙眼洞、龙眠,及洗马潭等地之范氏,皆属此一派者也。

柯氏:系出吴公子柯卢之后,又齐太公后有柯氏粤东柯族,皆由福建莆田迁徙而至。今县属竹叶水之柯氏,即其族也。

马氏:系出嬴姓,为伯益之后,赵王子奔封马服君,子孙因以为氏。厥后宗族蕃衍,东汉茂陵伏波将军马援,大儒马融,蜀汉在左将军马超,皆同出一派,五代时其族辗转而南迁入粤。本县之马氏,清康熙四十年始自岭东而来,与丘、蔡、赖等姓同建横坑村。今平顶、龙眠及鹤城之马氏,皆其一系也。

唐氏: 系出帝尧,旧封于唐,称陶唐氏,及周成王灭唐,以封其弟叔虞,后人因以为氏。汉末时有连州梁珍由辟召累官太常,熹玉二年代杨赐为司空,其先世家本颖川,自其大父南徙,遂为入粤始祖。今粤中唐族支分派衍,而县属坡山及沙水、唐勾之唐氏,亦皆其裔也。

侯氏:系出姬姓,为晋侯缗之后,适他国,以侯为氏。战国时有侯嬴,楚汉时有侯公,皆中原侯氏之表著者。岭表侯氏,六朝以前已世为韶郡著姓,县属上坑之侯氏,是其同源,维墩上约坊之侯氏,即由上坑分支也。

凌氏:系出于卫国康叔之子,为周凌人,子孙因官为氏,世居河间,传至凌策为淮南转运使,遂家于吴,其后辗转迁徙,由闽而粤。至明嘉靖间,有凌太和自新会程村,携眷至遵名都寄耕,其子孙遂于平冈启族焉。凌水村之凌族,与之同源。至小官田及水朗之凌氏,皆唐代凌孜之后,于雍乾间始自惠州来居,今凌姓有从三从二之分,而本县之凌姓,则从二者也。

徐氏:徐氏之先,伯益佐禹治水有功,封其子若木于徐,后以为氏。一云徐偃王之后。南朝时有徐陵,幼浩史籍,八岁能文,宋末有徐一郎者,自江西迁福建,弟二郎迁连城,传五世曰真人,徙长乐,生三子,其孙仲仁迁归善,一郎之后有迁丰顺及梅州者,本县小官田、云乡、猫儿坪,各地之徐氏,皆此二支之所出,于清初始迁居于此者也。

容氏:系出黄帝时容成之后,宗族蕃衍,显于中州、县属莱巢、大合之容氏,其始祖于南宋时自南雄迁来,今新会荷塘等处之容姓,皆自此衍派也。

秦氏:系出伯益之后,周封非子以秦为国号,其后因以为氏,历代相传,皆能保世滋大。而南来播族于岭表各地者,与本县赤坎之秦氏皆出一源焉。

袁氏:系出胡公满裔孙涛涂之后,以祖字为氏。东汉时有袁安,晋时有袁宏,南朝宋时有袁燦,明代有袁宏道,皆北方之望族也,而播迁于岭海各属之袁族,多其流派。平岭之袁氏,其先则居香山(即今中山)海州,后分新会冲花村,传至梅窗,始自冲花迁居今地也。

伦氏:为伶伦之后,其族支分派衍,历传及今,粤东各县多有其胤胄,宋季有伦次陆由进士出为广东教授,遂家于今鹤山之凌村,自明伦大礼肇修父子入祀乡贤后,其族益著,新会城西紫云里之伦姓,即由此分支。

高氏:系出齐太公后,食采于高,其后因为氏。五代时有高季兴父子据荆南立国,凡五传为宋所灭,其子孙遂益南迁,今县属汇源乡之石头及芥子地、藕塘、殷洞之高氏,同其系也。

殷氏:系出商后,盘庚迁殷,因以国为氏。厥后,其族南徙岭东。乾隆初年,即有殷姓,自东江来居县属之云乡,今南洞之殷氏,同其一系也。

夏氏:系出夏禹之后,世居会稽。有越王勾践七世孙润摇者,徙居粤东,其裔播族于惠州之长宁,及广州之清远、龙门诸县。今县属禾谷及塘湖之夏氏,皆属此系也。

翁氏:自周昭王庶子食采于翁,其后因以为氏。今县属石寮之翁氏,乾隆初年,始自惠州迁来。

陈氏:系出舜帝之后,武王封舜后胡公满于陈,公子完奔齐为陈氏,后易姓为田,至田和而有齐国,灭于秦,自是齐公族后俱姓田,而在陈各支,及齐有万年一派,仍姓为陈,子孙分居于阳城颖川。而颖川一支为尤盛,故陈氏郡望称颖川。今三富、沙冲、蟠头、维墩、大官田之陈氏,亦同属一族,其始祖于南宋时迁来。县西沙石二水及康田大合之陈氏,亦同一系。若凌村始祖为陈珠,宋高宗时,珠为兵科给事,历吏部郎中,因守正不阿,谪居南雄,后迁凌村,其孙源辅英辅兄弟以世受宋恩,时值帝昺驻跸崖山,相与献粟军饷,并诫后人不仕。传至第六世,子孙繁衍分支新会浐湾、莲塘、大墩、大泽、及县属大官田、罩山诸地。又宋末有陈氏魁者,偕其族众九十三人,自中州移居福建宁化、上杭,其曾孙有孟二郎孟三郎由闽迁粤之程乡(今之梅县)逐渐散布于大埔、兴宁、长乐(今之五华)、龙川等地,至其先九十三人所出之后裔,亦已蕃庶蔓延于全闽,其族复相率转徙而入粤,且当日南来之人,自此九十三人之外更有或为之先,或为之后,或为之同时,故陈氏族属蕃庶,实冠全粤。全县属龙团陈姓,清康熙四十三年始至。白米田、松塘之陈姓,雍正九年始自永安(今之紫金)而来。云乡、龙眠、白水带、南洞、小官田和安堡、蕉坑、水朗、白虎头、双石等之陈氏,亦皆于雍乾间而来,先后分播于上开各地也。

张氏:系出黄帝子青阳氏第五子晖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赐为张姓,此为得姓之始。《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始兴(今之曲江)张氏,出晋司空华之后,随晋南迁,至君政因官居于韶州曲江,遂为入粤之始祖。其曾孙九龄为唐贤相,君政传至九世有张徹者,由曲江迁南雄,十四世张喾由南雄迁古冈,其子昌又迁开平,传至张石山,则自开平沙冈而徙今之小范。而桥坑之始祖张才德及黄宝坑、大园嘴、陈山坑之张氏,亦皆石山之裔也。靖村张姓之始祖为乡茂先,乾隆间自开平沙冈、冲尾迁来,又张九龄第二十六世孙启源,官循州司马,子孙分迁兴宁、长乐、河源、龙川,宗枝遍布岭表。今县属南洞、福、禄山、竹叶水、芥子地、云乡、四堡之张姓,多属此支。庄头鹤城冼王及宅甸、唐勾、葫芦街等处之张氏,亦皆祖曲江者也。

麦氏:先世浙江处州松阳县人,西晋时有,其子孙多擢显官,后避五胡之乱,合二十四户南徙入粤,至始兴而居。至隋朝有铁枝者累立战功,仕至右卫大将军,赠宿国公,赐姓去菊为麦。传至宋代麦云轩生三子,曰昆璧,曰均泰,曰三璧,均居南雄珠玑巷。三璧生五子,必荣、必秀、必达、必端、必雄,南宋时其子孙迁今县属昆阳乡之冈头廓村东头榕树下,即今第八区之麦村也。嗣后孙宗枝繁衍,分居泗合、大坪、罗洞凹、吉塘、大官田及沙石二水各村而寄籍焉。

梁氏:自秦仲少子康,受周平王封于夏阳之梁山,因以为氏。世居陕西延安府安定县,宋绍圣间,有梁绍迁居粤东南雄,三传至永保,官居通政使徙居广州,再迁古冈之仓步巷,再传至梁北溪由仓步巷迁新州(即今新兴),旋迁恩平齐洞,数传又迁今县属之堂马居焉。沙石二水各村及涂村之梁氏,多由堂马分支。若靖村、坡山、石头、东边坑、大官田、那郎之梁,亦皆同出一源也。至隔水梁姓,以梁勇为始祖,勇本区虎暹子,幼失怙恃,其姑适新会梁姓,抚之成人,遂冒梁姓,仕元至容州路总管。今县属良耕黎庶松下虎爪石迳及新会白庙一部之梁姓,皆其裔也。若南洞、芥子地、水松坑、云乡之梁姓,清乾隆间始自岭东而至,或谓其属东汉梁鸿之后云,又昆东乡那水泊步之梁,来自新会小桥小冈等处。

陆氏:始于齐宣王少子通受封于平原陆乡,因以地为氏。世居苏州吴郡,其后或迁河南,或家楚阳,或家荆州,或家江西,族姓蕃衍,百有余枝。传至陆顺宗,徙居粤东南雄。宋建炎三年,骇金难南迁冈州之韩陆桥,其曾孙德显、德明奉母迁新会窑头新村,再迁今县属之隔朗,其后生齿日蕃,分居那凹、杰洲、玉冈、莘村、朗边、越塘与新会、南海、顺德、香山及广西之龙州等处。那水裡村之陆氏,亦同此一系也。

区氏:系出欧冶子之后,欧之得姓,本越王无疆之次子,封国于乌程欧余山之阳,以地为姓,后转为区,亦为欧阳复姓,是区、欧、欧阳同出一系,汉之区传,宋之区适子,是其裔也。今区及欧阳二姓,各属皆有,南韶连各地,此二姓尤著。若本县之区姓,分居沐河、坪头、河南、凹峡、磨耳凹、七星地、唐枧、羊盤、唐勾等村,欧阳氏则居于鹤城老虎尾坪。

郭氏:其氏虢国,文王季弟封于虢,是为虢叔,或称郭公,声之转也,又《急就篇》注,齐地有郭氏之虚,盖古国,齐灭之,后人遂以为氏,郭荣其裔也。考郭氏得姓以来,宗族蕃衍,代有闻人。宋末有郭南金,由中州南迁入粤,其元孙仲贤,则徙居新会天河,仲贤之元孙子华,又徙居莲塘,子华之元孙仁杰,又复迁今县属之大朗(今属第八区),而黄宝坑及裡村之郭姓,亦皆源出一系。又唐子仪孙福安,以官福建,遂家于汀州郭坊村,其裔辗转而入居于粤,今南塘、山华、芥子地、龙眼洞之郭姓,同属此系,清雍正间,自归善(即今惠阳)油径村迁来,而后分居于各地也。

莫氏:《三郡记》云,颛顼造城,景云二年,莫姓去邑,盖以地为氏,又河南莫姓出代之北。《韵》云:楚莫敖之后。厥后宗枝蕃硕,自北而南,转入粤娄各属,皆有显著。今县属曜明、沙洞、凤巢、蓼、凹峡、磨耳凹、葫芦嘴各村,皆有莫姓人聚族而居。

崔氏:本邑名,齐丁公子食采于崔田,因以为氏。唐穆宗时,有崔质为侍郎,后偕兄弟六人,由汴迁赣之宁都府廖家坊。质之第六世孙复徙江西吉安府庐陵县。十一世孙隽 ,于宋宣和间南迁粤东河源,再徙增城。隽有孙曰与之,字菊坡,为尚书典丞相,卒谥清献,累爵南海郡开国公。其孙有名列者,由增城迁新会中乐里,今县属蚬江,崔姓之始祖名智宗,即与之曾孙,列之子也,元初始由新会迁来。云益村之崔氏,亦祖与之子者也。

许氏:系出尧四岳伯夷之后,与齐同宗,周武王封其裔孙文叔于许,遂以国为氏。又一系出上古高士许由之后,其宗枝自北而南渡江入赣,更愈南而窬岭入粤者,所在多有。今县属许姓,只于云锦、赤米仁等村有之。

庄氏:胡三省曰,庄氏有出于宋者,《左传》所谓戴武庄之族是也。有出于楚者,楚庄王后庄矫是也。汉明帝讳庄,故庄氏或改为严氏。而周有庄周,自后历代相传,世系皆有可考。粤中庄氏,尤显著焉。本邑开县之始,有番禺人庄有信(庄有恭弟),入籍本县,寄居南洞,后以进士出为山西冀宁道,署按察使,其子孙以交通不便,复居羊城,乾嘉间县属双门笋村,亦有庄姓寄居,今已他徙。

戚氏:系出卫大夫孙林,父食采于戚,其支庶因以为氏。明有戚继光,嘉靖时以浙兵平倭寇,后镇蓟门,累官至太子太保,其族辗转南徙以入于粤,今古劳之戚姓,属其宗枝也。

符氏:鲁顷公孙公雅,仕秦为符节令,因以为氏。汉有符融,其族之南迁入粤者,皆同出一源也。县属符氏,现居新湾,嘉庆间始由高明来此奠居也。

黄氏:系出嬴氏六终之后,封于黄,今河南光州定城西有黄国故城,春秋时为楚所灭,子孙即氏黄。及汉尚书令黄香世居江夏,自后黄氏即以江夏为郡望,衍为二支,一于隋开皇间,由江夏迁浙之金华,析为五大族,分居丰城、剡县、监利、分宁、分宜、弋阳各属,宋黄庭坚、黄明、黄子澄,即其裔孙。一于五代时,自光州固始从王潮入闽,家于邵武,散居于蒲田、蒲城、福州、漳间州、龙溪间,宋黄伯孟、黄干明、黄道周等是其裔孙。自此二支之后,族益蕃昌。又唐时有黄景升,自宁化迁程乡,后转徙广、肇、惠、潮、韶各属。今县属黄姓有二派,一为黄澄乐之裔,一为黄景升之裔。澄乐为莆田人,南宋时迁居粤之南雄,其裔孙源深由南雄迁新会杜远,源大迁黄洞,今县属那白、凤巢、麻岗、贤洞、丽水、茶山、石峡,蛇头冈之黄,由那白分支。赤草、南坑、龙潭坪、上黄村、裡村等处之黄,分自赤草、大官田、老围、高圳、招溪、蚬江、围墩、横海、沙水、石水、平岭、甘村、雅瑶 、石见、黄仪岭等处之黄,皆源深之后。黄洞、坡山、及旧仁和、三桂坊之黄,是源大后。又清康熙三十五年,客籍黄氏始至,与罗、蔡、丘等姓同建平山村。四十二年,又有黄氏与萧、罗等姓,自岭东来建立南洞村。若下黄村、江夏坪、泮坑尾之黄,乃雍正十年始自龙川县来,是皆景升之后。德良、龙眠、芥子地、竹叶水、禾谷坪、横水、松塘、云乡、白水带、双石之黄,亦皆同出一源也。

冯氏:系出姬姓毕公高之后,食采冯城,因以为氏。汉有冯唐、冯奉世、冯野王,东汉有冯异,历代子孙,冠盖相望。至五季时,宋文帝元嘉十三年,有冯业者,迁居广东之番禺,再传至惟乙,生五子,朝元、朝恺、朝端、朝纲、朝纪是也。朝纲传至雄州,自南雄迁今鹤山之越塘,迨子孙蕃衍,分居大阜、维墩、上约坊、旧仁和、过桥冈、玉桥等处。又有裔孙冯万钟。宋咸淳间迁新会即谷边,其第三子三端,自即谷边迁雅瑶、那水、直水、乌石、莘村,裡村之冯氏,由雅瑶分支。至朝纪之后,则分善俊、善长、善牧三房。善俊之裔居前江、维杆、新仁和、新社、塘阜、朱六合及广西等处。善长后裔居古劳。善牧之裔分居蓼,及广西柳州各地。今鹤山李氏之外,以冯氏人最多,皆一脉相承者也。若云乡之桥边水冯氏,始乾隆间由岭东而来也。

温氏:系出周武王同母弟唐叔虞,成王灭唐,剪桐为戏,遂封于唐,唐叔子燮为晋阳侯,后封河内之温,因以为氏,世居太原,故称太原郡。传至东晋温峤,以平苏竣功,授大将军,出镇洪郡,子孙因家焉。至南宋咸淳间,有温敬号文宁,居洛阳以进士奉敕提刑岭南,知南雄府事,后徙冈州,其第三子中孚号大霖迁今鹤山之霄乡。生五子,曰有德,裔居新会白石。曰有亮,裔居鹤山安份,石头,蓼,仓下,凹峡,石峡,凤巢,隔水。曰有光,裔居文堂青草冈,粉洞,靖村。曰有业,裔居霄乡、冈头、维墩、良道坪及新会大泽。曰有淑,裔居新会泷水。至东坑及沙石二水温氏,亦同出此一系,以文宁为始世祖也。若龙眠、平顶、芥子地、云乡之温氏,于雍乾间,先后由惠州而来,皆属温九郎之后。盖九郎有裔孙温禧,曾讲学梅州,遂家于梅,其后分居潮循广肇各地云。

劳氏:其先居于东海之劳山,遂以为氏。其后族著于中州。而粤中劳氏,所在多有,亦其同系。宋有劳威者,官谏议大夫,广东廉宪,迁居古劳,其后日渐蕃衍,分居丽水,茶山,凤冈,石头诸村。

曾氏:其先出自夏少康,封次子曲烈于,遂为国。春秋时鲁襄公五年,使邾人言人灭,太子巫奔鲁,去邑为曾。巫生夭为季氏宰,夭生阜,为叔孙家臣,阜生箴,即孔子弟子点也,点生参,传一贯之训世居山东武城。传至十六世有名据者,仕汉平帝,封都乡侯,耻仕新莽,徙江南,后家庐陵吉阳乡,其子孙有徙南丰,有徙福建宁化。元代有二十三世名志诚者,迁居嘉应长乐。其后又有移居新安(即今宝安),今龙眠,南洞,竹叶水,德良,白水带,松塘,云乡,甘村,双石等乡之曾姓,皆其一系也。

彭氏:系出上古陆终之第三子铿,为尧臣,封于彭,是为彭祖,其子孙因以为氏。唐有彭构云,徙居江西庐陵,至宋祥符中彭延年知潮州,后留居揭阳浦口村。延年有子六人,三子锐徙居海丰,四子钺徙潮州,六子铿徙兴宁,自是遂播族潮梅。明万历间,又有迁居东莞,增城,从化,番禺,清远,花县各属。今云乡彭氏,雍乾间始由东江而来,靖村,菩提山,霸村之彭姓,亦同其一系也。

汤氏:系出成汤之后,历传及明,有濠州汤和将军之族,著于中州,后子孙蕃盛,有南徙粤峤而居。今竹叶水之汤氏,是其裔也。至沙水佐塘东门之汤氏,其渊源亦复相同。

程氏:系出商封颛顼重黎之后于程,遂以为氏。历汉有程不识,善兵法,为名将,宋有洛阳程颢、程颐兄弟,事周敦颐为师,颢世称明道先生,颐世称伊川先生,其族历来著称于中周,厥后南来粤中奠居者,所在多有。今县属磨耳凹之程氏,即其族也。

傳氏:系出商贤相傅说之后,唐《世系表》云:出姬姓,皇帝裔孙大由封于傅邑,遂以为氏。历汉晋以至明初,代有达人,实为中原华胄。今县属傅氏,只十余人,于云乡樟木树村奠居者也。

游氏:系出郑公子偃,字子游,后因以为游氏,春秋时郑世叔游吉,即其派也。厥后其族南徙入粤者,所在皆有为著姓。今县属游氏,居于禾谷、长潭面村。

万氏:系出晋毕万之后,因以为氏,战国时孟子弟子万章,即其裔也。今县属云乡老墟村之万氏,亦同此华胄也。

杨氏:系出周宣王少子尚文,封于杨,号曰杨侯,后并于晋,子孙遂以为姓,宗枝蕃衍,著族于中州。厥后渡江而南,拓殖岭海大庾之麓,有一支分居新会沙堤,传至杨英春由沙堤迁今县属良庚,再传至谷忠始徙大凹,今南庄藏龙等村之杨氏,即由大凹分支。至南安杨姓,其先原居江西吉水县石狗街,南宋时,其子孙有南徙入粤而播族于高明古柳村,及传至杨起南,则徙居今县属尧溪,雍正间,始转徙南安。若塘厚、白云地之杨氏,亦同属一族也。白水带,云乡,松塘,双石,龙眠,德良等处之杨姓,皆开县后始自岭东迁来。

叶氏:为周武王弟季之后,季食采于沈,后人因为氏。逮春秋时,楚沈诸梁食采于叶,其后乃更姓为叶,而自别于沈,叶邑隶南阳,故叶氏郡望称南阳。宋时有叶一琅者,居江西信丰县,其孙延广则迁福建仙游延庆,曾孙字子昂,为宋绍兴进士,乾道二年由兵部尚书擢端明殿大学士,拜左仆射兼知枢密院事,自闽迁粤之南海大圃堡,传至梦熊为陕西按察副使,则迁新会之石头,其第三子宗英由石头徙鹤山大岭下。宗英生台兴,台馥,台旺,台馥则独迁罗江,传至七世有景秀者,又由罗江迁维墩冲磊坊,景秀长子波隐之裔,今居开便墩,次子波叟之裔,则居埋便墩。至小坑,白水坑,石头之叶氏,亦同祖一琅。又宋末有叶茂者,自电白迁新兴,其第十世孙长住,迁高明之幕田。长住之四子大神,迁今县西之叶洞,再传则分支唐密。若南洞,缸窑,横水,坪山,云乡,白水带之叶姓,皆叶大经之后,雍乾间,自嘉应博罗归善等处播迁而来云。

源氏:《魏书•源贺传》云:西河王秃发檀,为乞伏炽盤所灭,子贺奔北魏,世祖赐爵西平侯,加龙骧将军,曰朕与乡同源,因氏分姓,今可为赐氏,赐名贺,此得姓之始。历隋至唐乾曜最著,居相州临漳。案《源氏族谱》,乾曜之后分支南雄宝昌县沙水村。至宋有潜夫者,咸淳甲戌始迁新会古劳都坚城村,即今鹤山霄乡,而东山、石头、高圳之源氏,则自霄乡分支者也。

雷氏:系出侯国有方雷氏,后以国为姓,单姓雷,历晋有雷换通象纬,为丰城令;唐有雷万春,为张巡将,守雎阳,其后族之南迁入粤者,先后相望。鹤山雷氏,分居南洞,粗石坑,鹤寨尾,田心等处,皆雍乾间,迁自永安(今紫金县)者也。

邹氏:《说文》云:邹本邾娄国改为邹,后以为姓,系本出帝颛顼之后,战国时之邹衍,汉时之邹阳,是其后裔,此北派之邹族也。南来之族,明有邹元标,江西吉水人,登万历进士,累官左都御史,建首善书院,集同志讲学,魏宗贤乱政罢归,其族南来入粤,散居各属。清康熙四十六年,始有邹氏自岭东而来,偕胡氏李氏建立今之北芬村。至横水之邹屋,龙眠之黎村,白水带之罗汉塘,双石之云罗窝,中云罗等处之邹氏,皆雍乾间播迁而至,与北芬之邹氏,同出一系。

詹氏:系出虞封黄帝后得詹者为詹氏。又周宣王支子赐姓詹,封詹侯,历传至今,其间谱牒有可考证。鹤山詹姓,向居四堡之双门笋,今已转徙别处矣。

赵氏:系出颛帝伯益之后,至造父事穆王,以功封赵城,因以国为氏。普臣赵衰相文公霸诸侯,自后赵氏世为晋卿,至战国时,赵籍与韩魏三家分晋自立,灭于秦,子孙遂以赵为姓。当秦汉之际,赵佗为南海龙川令,乘秦之乱,拥有南越帝制自尊,迨匡胤为宋太祖,赵氏遂为中原望族,及帝驻跸崖山,其宗室中而南迁入粤者,所在多有。现居鹤山吴坑,蟠头,南洞之赵氏,支派虽分,实皆赵宋之后也。

廖氏:系出周文王伯廖之后也,一云,古廖叔安之后,世居江南,西晋时有廖子璋,为左衙镇国大将军,其子从宪,自洛阳迁浙江。传至唐末,有廖崇德为江西虔化县令,遂家焉,是为江西闽粤之始祖。其七世孙实蕃,迁福建永定。蕃之八世孙德源,徙粤东兴宁,其后宗枝蕃衍,播迁潮惠广肇各属,现居鹤山杰州,合水口,蕉坑,彩虹岭等地之廖氏,皆德源之裔也。

管氏:系出周文王管叔鲜后,春秋时管仲,其族最著者也。三国时有朱虚管宁族,平原管辂族,皆著望中州,自后南徙而播族于粤者,实繁也。清乾嘉间有管姓人自东江来鹤,居于南洞之西,人数极少。

邓氏:系出殷武丁封叔父于河北,是为邓侯,其后因以为氏,世居南阳,历汉晋唐宋皆为中原望族。南宋时,有邓焘南迁入粤,焘生林乔,林乔生英,英生谅,谅生阮叟,阮叟之孙圣显,一龙,一峰等,自南雄迁新会礼义坊。后圣显再迁今县属沙步东华里,生以敬,以顺,以文,以敬迁龙湾分支塘湖。以顺留沙步,文迁笋山,分支南峡观溪高圳吉村。一龙迁越塘,其孙分迁古劳、洞田,分支大桥。一峰迁坡山。若来吉,大官田之邓氏,亦属焘之后裔。又有一派自中州移居江西西安府,至宋代有邓志斋者,以进士任广东提举司,遂家于粤之程乡县(即今梅县),后转徙兴宁,归善即今惠阳,博罗,永安,即今紫金县。今石九湾、龙眠、平顶、云乡、白水带等处之邓氏,即归善之一系也。

黎氏:出自子姓颛顼高阳氏,命其孙北征黎司地,其子孙以国为氏。至周而郡封于京兆,宋有黎鹏,向居江西雩都,隆兴二年,举贤良,入仕翰林,后因谏章谪广州路学政,遂家冈州,子六晋臣,尧臣,献臣,永年,宗臣,松年是也。晋臣曾孙裔昌,迁今县茶园(今属第一区镇南乡),分支平顶,槟榔坑。献臣次子序号景祥,迁古博都黎村(即黎民村今属第三区昆阳乡),分支新田,永昌,鹤城,九图墟。又鹏之裔孙名子周者,以进士知南雄府事,因家南雄宗敬巷,生春禾,夏禾,秋禾,冬谷等。泰定二年,因避乱,春禾携眷迁今县属乌石,后转清溪,分支茶园冈。至石见,蟠头,靖村,云锦,新湾之黎姓,亦奉鹏为入粤始祖。石寮及小官田黎氏,则清初迁自岭东,其渊源亦与相同也。

刘氏:汉为刘氏分封同姓于各地,故支派甚繁,《史记索隐》及《唐书》并谓陶唐氏后,晋士会之子孙在秦者为刘氏,士会为夏孔甲臣刘累后,系出陶唐氏也。刘知几撰家史,则谓汉为陆终氏后,非尧后,彭城丛亭里诸刘,出宣帝玄孙司徒居,巢侯刘恺之后,今刘氏称彭城郡者本此。粤东各县皆有刘族。县属尧溪赤坎之刘,迁自顺德龙山,尧溪刘分支古劳,沙芬,石头,上贤洞,高圳。赤坎刘分支东坑,早禾冲,石见。石岭之刘氏分支牛路水西,则自顺德龙江迁来。大官田,表村,洗马潭,康田诸地,皆有刘氏,其世次亦班班可考,至矮岭高陂坑莲潭浅塘芥子地,黄草型,古岭白水带永乐凹顶之刘,皆刘祥之裔。祥于唐末避黄巢之乱,奔福建宁化,传十余世。至宋之中叶有开七者,服官粤省,移居潮州,再迁程乡。开七子广传,生巨源,巨水,巨圳,巨渊,巨海,巨浪,巨波,巨涟,巨江,巨淮,巨河,巨汉,巨浩,巨深,是为岭东十四房之祖,其子孙辗转迁徙湘桂黔闽粤各省,故今岭东刘氏,据各处族谱,皆谓此十四房之云也。

郑氏:系出姬姓,战国时郑为韩灭,子孙播迁陈宋间,以国为氏,世居河南,及后子孙蕃衍,播迁各省。今县属莲塘郑氏,以郑平垣为始迁祖。松塘龙眠紫莲坪之郑氏,以郑清为始祖。清于宋孝宗时,以太师贬官福建上杭梅溪司巡检,遂居上杭,其后分籍粤东惠、潮、嘉各属,后由惠潮嘉分籍于增城,东莞,龙门,番禺,新安,鹤山等处。

赖氏:《风俗风》云,春秋有赖国,其后以国为氏。案司马彪曰,汝南褒侯县有赖亭,即故赖国,楚子灭之,子孙以国为氏,非炎帝后之赖也。晋永兴间,有赖光任浙江观察使,其孙庄迁处州。庄之子孙迁江西宁都,转徙福建上杭,传至朝美登进士,迁永定,其子孙复迁闽粤各州郡。清康熙三十七年,有赖姓人自永安县来与钟谢等姓建立今县属之五凸型村,嗣后,始有其同姓自镇平等县迁来铁坑小官田龙眠白水带平顶桔园等处。

蔡氏:为周文王子叔度封于蔡,其后因以为氏,世居河南,汉唐以来,代有显者。唐末有徙于闽南。宋末有蔡蒙吉生四子,其后复迁粤东潮循各属。清康熙三十五年,始有惠州蔡姓人至县属坪山,与同系之罗丘黄等姓开基启族。横坑及丹竹坑之蔡氏,则于康熙四十年始至,皆以植茶为业。

练氏:其先仕于闽,食采于闽之练乡,因以为氏。厥后子孙有迁居江西,再传转徙粤之岭东,今小官田、甘村、龙眠、云乡来潮练氏,清雍乾间始自东江而来,皆属明洪武间进士练子宁之裔也。

潘氏:系出周毕公子季孙,食采于潘,因以为氏。历传及宋,有潘美为太祖功臣,克南汉,定江南,平岭表,征太原,皆有功,当其平岭表时,其将卒多流寓不归,遂各就其所至之地奠基启族,而潘氏之族想视他族尤多。县属洛社之潘氏,即其支派。鹤城潘氏,则开县后始至。小洞石竹坑潘氏,以元公为始祖,其世皆有可循,未尝或紊。

樊氏:系出姬姓虞仲支孙仲山甫,封于樊,因以为氏,孔子弟子樊迟,其族也。战国时有秦将樊於期,汉初有舞阳侯樊哙,是其族,历著中州,南徙入粤者,皆一系也。今县属云乡之樊氏,清乾隆间自岭东迁来,萝白坑之樊姓,即分支于此者也。

蒋氏:周公子伯龄封于蒋,其后因为氏。世居河南,播迁于川、湘、闽、浙,更有南徙入粤,而分居黄肇韶间,县属洛社靖村之蒋氏,亦同一系。

卢氏:系出姜氏齐傒食采于卢,因邑以为氏。至汉有卢绾,佐高祖定天下,封燕王,东汉有卢植,明有卢象升,皆卢氏望族。县属桥坑、葫芦嘴、白水带之卢氏,其源流支派,皆有可循也。

骆氏:系出齐太公子骆之后,以字为氏。其族播于四川成都有为最著,粤中骆姓,亦所在多有。今县属酒楼坪有骆氏,是清乾隆间,由龙川迁来,嘉道间分支山鸡坑也。

谢氏:周宣王时申伯作邑于谢,因以为氏,世居陈留。其后随晋东迁,衍族江左,门第之盛,王谢并称。及宋景炎间有谢新自江西随文天祥勤王,收复梅州,任为梅州令尉。其子天祐,于元延祐末登进士,官至侍御史,巡按岭南,至潮州而殁,遂家于梅州之洪福村。今县属月山下,紫莲坪,飞鹅迳,高嘴,禾谷坪,横水,中心冈,竹叶水,芥子地,黾嘴,蕉坑,三尾,高陂坑,打火凹,彩虹岭,新安等处之谢氏皆其宗枝,于清康熙三十七年以后,由兴宁归善清远各属而来,严村谢氏,渊源亦与相同也。

薛氏:系出皇帝裔孙奚仲封薛,后遂以为氏焉,世居河东。厥后其族南迁岭海,所在皆为著姓。县属渡头乡之薛氏,乃由新会长沙迁来,大官田之薛氏,即分自渡头者也。

应氏:应氏周武王子封于应,其后以国为氏,吾粤此姓,即其派衍。清康熙四十七年,始有应姓人到今县属殷洞启族,掩洞之应氏,亦其同系也。

缪氏:系出秦缪公之后,以谥为氏,今读曰“妙”。粤中缪姓所在而有,县属石寮,葛菜坑,靖村亦有此姓,皆其裔也。

戴氏:系出宋戴公后,以谥为氏。西汉时有戴德,东汉时有戴凭,晋有戴逵,皆为中州著族,其播迁南方者日益繁多,偏于粤中各州郡。今县属云乡老墟村之戴氏,同其支派也。

钟氏:系出春秋楚钟仪之后,食采于钟,以邑为氏。历三国时有颖川钟系钟会父子,及南朝梁有钟嵘,亦繇之后也,而其族皆居中州。南宋时有钟柔,自金陵始迁粤之南雄,后迁广州诗书街,复迁今县属之来苏,开基启族,数传则分支塘田,分支南安、东坑、汉塘、藏龙等处。又东晋末有钟简者居颖川,生三子,曰善,曰圣,曰贤,元熙二年避寇南迁。善徙浙江会稽,圣徙江苏上元,贤徙江西赣州。贤子朝官闽,因家于宁化,传元末钟天柱生五子,长提龄,顺帝至元六年徙广东长乐,次遐龄,徙东莞,三祯龄,徙归善,四祥龄,徙河源,五瑞龄,亦徙长乐。提龄之十二世孙,鸣杨迁归善龙冈。今县属坪山,水心洞,五凸型钟氏之初迁祖,清康熙三十五年始由归善迁来。自后继有同姓系者,逐渐迁至小官田、甘村、横水、松塘、南洞、德良、禾谷、白水带、双石门闾等处,各家族谱皆可循流而溯源,数典而不能忘也。

萧氏:系出宋微子支孙封于萧,后以邑为氏。汉兴萧何为相,其裔世居兰陵,凡二十六七传至道成兴齐,萧衍兴梁,南朝帝主,递传至三十世孙萧觉仕唐,值世乱,举族出逃,分居湖广及江西泰和等县。宋时萧轩自泰和迁福建宁化,复入嘉应之松源,遂衍为岭东钜族。清康熙四十二年,始有萧氏自岭东至今县属南洞,与廖黄罗等姓建立村落,县西下旱冲之萧氏,亦同一系也。

邝氏:《路史》云,邝古国有邝氏,邝即旷字。《姓苑》云广东南海高安多此族。本县吴坑蟠头之邝姓,是其裔也。

龙氏:系出舜纳言龙之后,或曰出于御龙氏。今粤中多此姓,皆属纳言龙之裔云。县属龙姓,居竹叶水,清初始自岭东而至也。

蓝氏:系出楚大夫蓝尹巍之后,世居河南,散布河北。及唐有蓝明德,徙江南,其子孙分迁江西福建。元时另有一派自上杭迁粤之惠潮嘉各属而居。县属白水带之蓝氏,清初始自潮州迁来云。

简氏:系出晋狐鞠居续简伯。一云,鲁有简叔,其后以为氏,世居江南,夙著誉望。而粤东简氏,则是以颉顽,鹤山简氏,向居靖村、羊棉山等处。

魏氏:系出周文王第十五子封于毕,曰毕公高,裔孙毕万仕晋,封于魏后以国为氏。向居北方,子孙蕃衍,代有闻人。清初宁都魏禧之族,则拓殖南方,其宗枝更先后南徙入粤,故粤中诸魏,族属繁庶,皆同本共源。今县西东金村之魏氏,亦禧之遗裔也。

韩氏:系出姬姓,以国为氏,世居河南太康。又有一派,宋南渡时,世居 福建龙溪。明末有韩琦率子耀玉、伟玉,迁粤之海丰,再迁惠阳。清康熙三十九年,始有韩姓人由惠州到县属龙眠,与罗刘等姓建立村落,小洞之韩氏,亦其支派也。

聂氏:《急就篇注》云:聂本地名,因以为氏。又姓篡云,卫大夫食采于聂,因以为氏。县属小官田之聂氏,乾隆间来自岭东,其源流世次,皆可考也。

谭氏:周有谭国,齐桓公灭之,谭子奔莒,其后以国为氏,世居山左,其后分支派别,历及今各省皆有其胤胄。今县属乌石及半江谭氏,皆迁自新会天河。半江始祖生二子,长迁木棉冈,其裔分居大潭,维墩,黄泥坑。次子仍留半江,至石头,古劳,大官田。羊盘,里村,沙水,石水,小官田,龙眼洞等处之谭氏,世次皆有可循,而无或紊者也。

关氏:系出夏忠臣关逢龙之后。又《风俗通》云:关尹喜后,历传至三国时,有解州人关羽,为蜀汉名将,其后关姓南迁入粤,宗枝蕃衍,皆其族属。今县属古劳麦村之关姓,迁自南海之九江,凤巢关氏亦九江分支也。

罗氏:系出祝融之后,《世本》云,罗熊姓也。《广韵》云,本自颛顼末胤考罗国,即今山东齐东县境,春秋时为楚所灭,宗族散布于汉东诸也,及秦废封建,姓氏遂定。其子孙永姓罗氏历代相传繁殖中土。逮东晋南渡,罗之族人遂有南来,奠居于江浙闽赣之间。乃唐末有铁史公子景新迁赣之虔州,再徙闽之宁化,其裔徙粤东兴宁长乐等处。南宋时,又有罗贵号琴轩,居南雄保昌县,牛田坊,沙水村之珠玑巷,因避乱,率领三十八姓九十七家向南迁徙。贵自居冈州太艮都古朗底村(今新会良溪),生九子。第二子顺之,迁今开平罗村传至裔孙汝霖等,迁今县属荷村,复由荷村分支云独,大陂,北唐,塘枧,布仗等处。靖村,唐勾,塘湖,塘肚,坑头,云益,霸村,羊盘,平岭,榜塘,石塘等地之罗氏,虽迁自新会高明开平诸邑,而皆祖琴轩者也。至坪山,龙眠,南洞,横水,松塘,白水带,昆仑迳,潮边坑,大坪之罗氏,皆于康熙三十五年以后,逐渐于兴宁长乐各属辗转来居。上列各地,其渊源亦相同也。

苏氏:为祝融后昆吾之子,封于苏,因以邑为氏。一云,周时有苏忿生官司寇,其后因以为氏。逮战国时有苏秦,汉有苏章,苏武,晋有苏峻,唐有苏瑰,苏,苏定方,苏味道,宋有苏舜钦,苏洵,苏轼,苏徹父子兄弟其最著也。今县属冼王表村罗洞葫芦嘴宅甸之苏氏,其家谱有称眉山之派,亦有书其他宗族之派,而皆为祝融之后则一也。

严氏:木庄氏,系出楚庄王,以后谥为氏,因避汉明帝讳,改为严。厥后其族播入粤今县属古劳,严村,榴花坪,南洞,皆有严姓,其源流亦复相同也。

饶氏:战国时齐大夫有食采于饶者,其子孙以邑为氏,世居河南,后有迁江西福建,而转徙于粤之潮梅各属。鹤山饶氏,清雍乾间,始自岭东而至,现居龙眠之黎村焉。

庞氏:系出周文王毕公高,后封于庞,因氏焉,战国时魏将庞涓其族也。历三国时有庞德公及庞统之族,厥后播徙入粤,皆同一世系,今县属沙芬村有庞姓,即其族也。

龚氏:系出共工氏,有共龚三氏,或谓龚本共氏,避难加龙为龚。其族历著于汉东陕湘之间,南徙入粤者,皆一系也。县属小官田之龚氏,清康熙四十五年始由岭东而至,其后分支南洞,鹿子坑,潮边坑等处。

诸葛氏:系出夏商诸侯葛伯之后。《英贤传》云:旧居琅邪诸县,后徙阳都,时人谓之诸葛,因以为氏。《风俗通》云:葛婴为陈涉将军有功,非罪宜诛,汉文帝追封其孙为诸侯,因以为氏。《世本》云:有熊氏之后,为詹葛氏,齐人语讹以詹葛为诸葛,今县属龙口墟外,有诸葛氏寄籍其间。

慕容氏:高辛少子居东北夷,复徙辽西,号鲜卑,国于昌黎棘城,至涉归为鲜卑单于,自云慕二仪之德,继三光之容,故改慕容。一说涉归好冠步摇冠,诸部呼之曰步摇,其后音讹转为慕容。魏灭燕,慕容子孙称鲜卑大单于,其子咸康三年则称燕王,之子孙亦先后称帝,及其族日益蕃庶,播散各地。更有南迁入粤者,鹤山慕容氏,向居县西选田,是其裔云。

案今著籍鹤山者,不止上列一百十六姓,其未经列入一九三五年户口调查册者,或暂寄市镇,或近改称别姓者(葫芦嘴褥氏,近改称陆氏),与古有今无如史佘氏(均居尧溪),屈氏(居坡山,尧溪),洪氏(居陈山文边),湛氏(居官田凤华里),梅氏(居平岭),董氏(居南洞村),铁氏(居坡山司前)等概不录。

录自香港鹤山同乡会会刊《八十周年特刊》之《故乡历史名胜》

作者:piikee | 分类:八字起名 | 浏览:6 | 评论:0